查看回信留言

首页>国新专题>国新办举行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试验有关情况发布会>分析评论

各国专家赞叹中国雄心和成就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 www.scio.gov.cn | 发布:2011-11-03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这是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摄像头拍摄的交会对接瞬间。 新华社发(视频截图)

    3日凌晨,由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施的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欧洲航天局成员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专家对此纷纷表示赞叹,并且饶有兴致地评价中国的成功策略,对与中国开展航天合作充满期待。

    中国走得快

    曾当过宇航员的欧洲航天局载人航天与运营部主任托马斯·赖特对新华社记者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顺利对接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成就。中国正在加速朝建设空间站的方向迈进,与其他国家甚至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空间站项目的苏联相比,中国在这方面走得更快,所取得的进步十分惊人。

    欧洲航天局国际合作部负责人卡尔·伯奎斯特指出,中国通过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计划展示出一种“真正的雄心”,这一点显而易见。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表示,顺利对接标志着中国在建立空间站的征程上跨出重要一步。与此同时,中国也为世界航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利时空间信息中心资深研究员泰奥·皮拉尔认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首先立足于独立自主,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更了不起的是中国有长远眼光,已经制定了未来数十年的科技发展规划。在他看来,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相比欧洲和美国的一大优势在于中国人信心坚定,能做到齐心协力。当决策作出后,中国人会坚决执行下去。

    丹麦第谷布拉赫天文馆的天体物理学家米凯尔·林登表示,中国正在测试的交会对接技术具有开创性意义,接下来中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祝愿中国取得更多成功”。

    分步解难题

    在赞叹之余,外国专家还强调了航天器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的难度。

    托马斯·赖特表示,在太空轨道内让两个极高速运行的航天器交会对接是一个巨大挑战。首先,执行交会对接任务的飞船要被非常精确地送入预定轨道,仅这一点就很不容易。当目标飞行器和飞船进入同一轨道后,还要通过一系列精准的操控使二者逐渐接近并最终“轻柔”地连成一体。

    泰奥·皮拉尔指出,尽管难度很高,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必须掌握,它是未来建设空间站的基本技术之一。他认为,中国航天之路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他特别指出,围绕载人航天,中国从2003年至今进行了为数不多的航天飞行,但每次中国都没有做重复的事,而是每次都上一个新台阶。

    欧洲航天局载人航天业务部主管鲍勃·切森也认为,中国在载人航天发展战略上采取了明智的做法,那就是不要等万事俱备才一步到位地行动,而是一步一步来。这是非常可行的办法,欧洲航天界将来也可以尝试。

    俄科学院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还表示,中国再次向全世界展现了其在开发载人航天技术上取得的新突破,他相信按照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不久后将陆续升空,同天宫一号顺利实现对接。

    技术细品读

    在诸多受访者中,美国太空问题专家相对更热衷品读中国的技术进步。

    美国太空政策专家、海军军事学院教授琼·约翰逊-弗里兹对记者说,成功对接表明中国已开始具备未来建设永久载人空间站所必需的非常重要的能力。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双子星项目的宇航员通过人工操作实现飞船对接,而中国完成了自动对接,这说明“中国太空技术的成熟性同10年前乃至5年前相比,都已取得相当程度的进步”,中国所展示的太空探索能力越来越多,中国的太空项目在不断稳步前进。

    美国华裔宇航员焦立中则表示,任何交会对接都需要精密筹划和设计,只有具备高水平的技术和操作经验,才能完成在轨交汇对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完成对接显示出中国太空项目的巨大一步。他认为,中国的太空探索技术已处于非常高的水平,未来需要做的主要是积累太空飞行和操作经验。

    乔治·华盛顿大学太空政策研究所教授约翰·洛格斯登指出,实现太空对接依赖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此次成功对接表明中国已掌握开展太空活动的一项关键技术,该技术是在太空组装空间站等大型设施所必需的。

    俄专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还认为,在美国“告别航天飞机”的背景下,中国成功掌握空间自动交会对接技术显得尤为“令人瞩目”。在国际空间站退役后,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独立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合作呼声亮

    中国的成功让国外航天界对与中方业已开展的合作更有信心,对未来合作前景感到欣喜。

    此次升空对接的神舟八号飞船携有一个科研装置,中方和7所德国研究机构将利用它开展实验。负责管理德方任务的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官员格尔德·格鲁普博士对记者说,祝贺中国航天部门取得巨大成就,在合作研究太空失重等课题方面,中国将是令我们兴趣极高的合作伙伴,在和平利用太空领域与中国加强合作“潜力巨大”。

    欧洲航天局官员切森表示,国际合作是人类航天的一个重要收获。如果没有合作,国际空间站之类的巨大项目无法靠单个国家或欧盟这样的组织来完成,这种合作还能拉近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他指出,通过一系列探索,中国正在建造空间站方面逐步积累经验和能力。2020年前后,目前的国际空间站将达到使用寿命,如果那时中国建成空间站,将是令人振奋的消息,这会为太空国际合作带来激动人心的前景。

    欧洲航天局官员伯奎斯特也对记者说,欧洲航天局已与中国相关部门在机器人技术开发、海洋学、大气化学等许多方面开展合作,欧中在载人航天领域进行合作也不应该有什么障碍,“科研更能使各个国家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团结起来”。

    俄科学院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则指出,即便国际空间站如期退役,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仍能同中国开展合作,利用中国的空间站继续在近地空间开展科研。因此,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成就将造福全人类。

责任编辑:潘颖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