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栏首页 | 高层言论 | 图片报道 | 最新推荐 | 丝路专访 | 经贸合作 | 文化交流 | 各方关注 | 丝路展厅 | 丝路纪行 |
  当前位置:首页>国新专题>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中外历史学家解码十六世纪“太平洋海上丝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scio.gov.cn   2016-11-16   来源:新华社
  

  主题为“十六世纪的太平洋航线与最早到达中国的西班牙人”的圆桌会议11月14日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召开。

  会上,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历史学教授莱蒂西亚·玛耶尔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铠分析了十六世纪太平洋航线的开辟历程,解读了以此为载体的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活动。

北京塞万提斯学院举办的圆桌会议,中间为玛耶尔,左一为张铠。(张源培 摄)

  提起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人们通常会理解为古代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地区经济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鲜为人知的是,在同时期欧洲“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下,一条被称作“马尼拉大帆船”的太平洋航线,利用季风和洋流来往于菲律宾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使得贸易全球化得以初步实现。这条航路中运载了大量来自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堪称十六世纪版的“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

  玛耶尔指出,十六世纪时,西班牙国力鼎盛,在完成对美洲的征服与殖民后,出于对“东方国度”的好奇以及商品的需求,1565年探险家安德烈斯·德·乌达内塔率领一支航队,历经四个月,克服航途艰险、饥荒等困难,在太平洋上开辟了这条延续长达250余年的贸易航路。

  在1575年,西班牙的航队因帮助中国舰船摆脱海盗袭扰而获得了明朝万历皇帝的允准,来到中国福建地区访问。因此,随行的传教士马丁·德拉达的札记是最早记录十六世纪中国的欧洲历史文献之一。

  张铠强调,这条航路承担了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作用。西班牙和美洲有充裕的贵金属,中国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在经济互补的情况下,多边贸易取得发展。来自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丝绸、瓷器和手工艺品通过该航路运往美洲以及欧洲;同时,来自美洲的贵金属、农作物、烟草等又被商船带回了亚洲,最终形成了“三洲两洋”(欧洲、亚洲、美洲;太平洋、大西洋)的多边贸易体系的雏形。

  玛耶尔认为,“马尼拉大帆船”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交流贡献巨大,尤其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条渠道。来自墨西哥地区的教士通过“大帆船贸易”到达东方,在传教的同时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地理、社会制度和思想情况,编纂成地理图册和书籍带至欧洲或美洲,增进了西班牙和美洲大陆对中国的了解。

  此外,玛耶尔指出,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在墨西哥的上层社会非常受欢迎;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有很多来自东方的家具,比如屏风、坐椅等,甚至西班牙当时国王费利佩二世的宝座也来自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玛耶尔的研究,随着对中国实力的深入了解,以及后来“无敌舰队”的覆没,西班牙在历史上采取承认文明多样性的友好方式与中国进行贸易和文化往来。

  (王昭熙 刘欣 张源培)

 
[责任编辑:齐薇 ]
 
  相关文档
  ·中克作家对话“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全球行·缅甸青年的中国情
  ·2016中卡文化年“中国节”助力“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开启中埃高校合作2.0时代
  ·“一带一路”加快中国经典图书“走出去”
  ·丝绸之路走入拉脱维亚
  ·40余名汉学家入蜀访丝路
  ·今天,什么样的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受欢迎
  ·“影像丝绸之路——天水摄影双年展”巡回展落幕
  ·聚焦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妈祖,“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
 
 
Copyright www.scio.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5996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