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全球工业革命与中国经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scio.gov.cn   2018-07-25   来源:国新网
  
 

全球工业革命与中国经验

  7月4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南非国家政府学院、南非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共同主办的2018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图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顺应工业革命浪潮,实现经济包容增长”平行会议上认真记录嘉宾发言。(焦非 摄)

  比较近代以来全球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在全球工业化的角色经历了从边缘化者到落伍者,到追赶者,再到创新者、引领者的转变。

  全球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时,中国基本上处于边缘化者的角色。到了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赶上“文化大革命”,没有同时起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加快发展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大幅度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差距,成为追赶者。201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绿色发展”作为关键词,谋篇布局来推动中国的新一轮工业化,消费方式和环境质量(特别是碳排放)能否和经济增长彻底脱钩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命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正在成长为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化的创新者、引领者。因此,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创新、不断演变的过程。这种从后来者变成追赶者、进一步成为引领者的工业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实现工业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工业化经历了四个版本,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直接有益的参考。从发展方式看,中国工业化道路经历了从学习别人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重点产业看,中国建国初期重视重工业、国防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轻工业化,促进信息通讯产业等的发展,启动高科技创新,中共十八大以来提出促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发展。从驱动力来看,经历了从工业化驱动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驱动,再到城镇化驱动、全球化驱动、绿色化驱动。从工业化主体看,经历了从国有化到多元主体格局的转变。从工业化目标看,毛泽东时代要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中共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十九大报告提出制造强国、绿色工业化等。从国际战略看,中国经历了从相对封闭到对外开放,再到全面开放进而走出去的转变。从技术进步来源看,从引进苏联、西方的技术,到强调自主创新,产生世界级的知识品牌、国际专利等。从技术创新主体看,从原来的国有研发机构参与,到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研发机构为主,再到多元主体的转变。

  概括而言,发展中国家不能只是按照串联式的路径发展工业化,而必须是并联式的推动工业化革命。中国完全可以通过总结自身工业化经验全力助推非洲工业化,非洲也需要中国帮助实现工业化。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王时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