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题首页 | 最新报道 | 论坛简介 | 论坛日程 | 视频报道 | 图片报道 | 专家观点 | 媒体报道 | 外媒关注 | 经济发展 | 丝路之城 | 历史文化 |
  当前位置:首页>国新专题>动态专题>2014>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图片报道
 
 
国新网专访新疆发改委主任张春林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scio.gov.cn   2014-06-28   来源:   作者:

国新网专访新疆发改委主任张春林 (栾海军 摄影)

  6月26日,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共享与共赢共荣的新机遇”为主题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开幕。国新网对本次研讨会进行全方位报道。

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做出积极的贡献

――采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张春林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疆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新疆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实现五通为目标。加快开放步伐,6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张春林在参加国新办主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时表示,新疆将建成我国新兴的加工制造基地、综合能源基地和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上的核心区。

  国新网:非常感谢张主任接受我们国新网的采访。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空间格局上,有哪些优势和定位?

  张春林: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建设主要想通过三大通道来建设五大中心。一个通道是从西安出发,穿越新疆北部的哈密地区、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昌吉州的北通道,通过铁路建设,连通新疆和俄罗斯的经济贸易,进一步巩固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关系。第二是完善中通道的建设。中通道已经建成----兰新铁路。同时我们完善口岸的建设,进一步深化同西亚、中亚各国的关系。第三条通道是南通道。通过库尔勒到格尔木铁路建设,以及未来的中巴铁路、中吉乌铁路的建设,扩大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库曼、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关系网,建设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商贸中心、医疗中心。在这五大中心的基础上,建设大型的油气加工基地、煤电化工基地、风电基地,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积极的贡献。

  国新网:有着明显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的新疆,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做出哪些贡献呢?

  张春林:首先,我们要通过和中亚、西亚各国共同的努力,在构建能源发展上取得突破。第二是借助新疆同中亚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煤化工的深加工上取得突破。比如燃煤是初级能源,但通过加工,煤质天然气和煤质石油成为了新产品。我们想通过煤气多联产,煤的层气分级分质使乌黑的原煤通过我们技术的开发创新变成能够综合利用、清洁高效的产品,尤其在能源效率、二氧化碳排放和硫、硝等产品的归属上取得突破。

  国新网:目前新疆政府,在引导企业与投资主体的经济贸易,投资领域上,都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具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和故事?

  张春林:对内对外、开放并重的方式才能加速新疆的发展。举个例子,铁路建设方面,我们在国家还没有开放铁路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时,就在积极尝试支持当地的广汇集团,建设三塘湖到淖毛湖再到洪流河的铁路。年底,铁路部分路段可以通行。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第二,要在水利建设上取得突破。水利是有公益性的,水利枢纽工程防洪是第一要务,现在我们想通过竞争的机制,来推动项目的建设。第三个例子就是哈密地区风电资源的开发。风能的有效利用程度不同,所以这里面也有一个权利寻阻的问题。政府主要在企业的市场开发、就业和产品研发上给予一定支持,从而推动项目的建设。尤其是风电项目建设,我们通过简政放权,用一个半小时把600万的风电分配到18家企业,而且是随机抽样法确定,履行了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从目前来看,企业还是满意的。
 

 
[责任编辑:付韬]
 
  相关文档
  ·国新网专访外文局副局长方正辉
  ·国新网专访上海社科院院长黄仁伟
  ·国新网专访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斯基
  ·国新网专访埃及前驻华大使穆罕默德·贾拉尔
  ·“丝绸之路:过去、现在和未来”圆桌会议现场
  ·“丝绸之路:过去、现在和未来”圆桌会议现场
  ·“丝绸之路:过去、现在和未来”圆桌会议现场
  ·国新网专访哈萨克斯坦东干人协会主席侯赛因·达乌罗夫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
  ·张春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上发表致辞
  ·蔡名照:弘扬丝路精神 再现丝路辉煌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与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李永全发表大会演讲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正部长级)兼副部长钟山发表主旨演讲
  ·美国库恩集团主席罗伯特·L·库恩发表大会演讲
  ·上合组织前秘书长、吉尔吉斯斯坦前外交部长,公共政治研究所所长伊玛纳利耶夫·穆拉特别克发表大会演讲
 
 
Copyright www.scio.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5996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