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主席台(吴晓山 摄)
2015年12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情况发布会。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潘迎珍、国家林业局宣传办主任程红介绍“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情况,并答记者问。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
张建龙介绍说,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双缩减”。
张建龙指出,第五次监测结果与第四次监测(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62.3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61.16万平方公里,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173.11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72.12万平方公里,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与第四次监测期内的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相比,减少的幅度有所增加。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出五大特点
张建龙介绍说,第五次监测结果与第四次监测(2009年)相比有明显好转,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具体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荒漠化和沙化面积持续减少。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
第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继续减轻。荒漠化土地极重度减少2.83万平方公里,轻度增加8.3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极重度减少7.48万平方公里,轻度增加4.19万平方公里。
第三,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好转。2014年沙区的植被平均盖度为18.33%,增加了0.7个百分点。包括五大沙漠等在内的东部沙区植被盖度增加了8.3个百分点,固碳能力也相应提高了8.5%。
第四,区域风沙天气明显减少。5年间平均每年出现沙尘天气9.4次,较上一个监测期减少了20.3%。北京地区过去5年平均每年5.4次,近年平均每年出现2次,下降了63%。
第五,林沙产业快速发展。各地大力发展特色林沙产业,沙区经济林果面积已达540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5360万吨,占全国年产量的33.9%。林果业成为沙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拳头产业。
党和国家防治土地荒漠化及沙化战略举措取得显著成效
张建龙指出,第五次监测结果表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战略及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认清防治工作的艰巨任务 建设美好绿色家园
张建龙在介绍相关情况时表示,在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依然严重,保护与治理任务依然艰巨,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具体表现在:
一是防治任务艰巨。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4以上和1/6以上,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期实现2020年防治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二是保护与巩固任务繁重。沙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破坏容易恢复难,保护利用和防止反复的任务很重。
三是无序开发建设现象严重。沙区开垦、超载放牧、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非常突出。
张建龙强调,国家林业局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治理、适度利用的原则,努力抓好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工作,为沙区群众建设更加美好的绿色家园。
五大措施确保2020年实现百分之五十治理率目标
张建龙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将采取多方施策、多管齐下来确保2020年可治理的沙漠化治理率达到50%的目标如期实现。主要有五方面措施:
第一,要巩固治理效果。这是首要前提工作。
第二,要坚持科学治理。做到“两个结合、一个提高”,即:飞、封、造结合,乔、灌、草结合;提高治理效果。3000万亩一定要完成,效果一定保证好。
第三,要实施好重点工程。现在有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沙区封禁保护工程,要加大沙区工程的投资力度,以大工程带动面上的防沙治沙工作。
第四,要创新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
第五,与省级人民政府签订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
植树造林不可能改变大气环流 但可削弱雾霾形成条件
张永利指出,雾霾形成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污染物的排放;二是气候异常,特别是大气环流的异常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形成了雾霾。森林的防风作用仅限于近地风,达不到影响大气环流的程度。相反,森林植被的增加有利于减少土壤侵蚀和地表释尘,在一定层次上降低大气中粉尘颗粒物的含量,削弱雾霾形成的条件。
沙区造林要把握十大原则
张永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沙区造林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因地制宜、科学推进、量水而行,具体要把握十大原则:
一要坚持保护优先;
二要合理选择造林地块,在宜林地上造林;
三要按照规划造林,充分考虑水分平衡,实事求是以水定需、以水定林;
四要大力发展节水林业、雨养林业,同时提高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要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
六要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
七要适当降低造林密度;
八要高度重视灌木林的发展;
九要人工造林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力;
十要重视科学技术的支持。
坚持荒漠化沙化土地自然恢复要因地制宜
张建龙指出,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区气候情况复杂,自然恢复要因地制宜。能够自然恢复的不要人工干预,自然恢复不了的一定要人工干预,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合适的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快地恢复好沙化土地,恢复生产力。
国家林业局将为“一带一路”战略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张建龙指出,国家林业局将搭建平台、理顺机制、明确方向、建立抓手,将开展技术培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示范项目,加大示范中心建设,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一带一路”的生态环境建设服好务,使“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在可容纳的生态环境范围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