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发布,并将于11月1日起施行。《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地位,统筹发展和安全、纾困和培育、活力和秩序,明确各部门、各地区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方面的职责任务,提出各领域帮扶具体措施,有效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
个体工商户是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1.11亿户,占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带动就业近3亿人。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便利准入、融资支持、税费减免、创业就业等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帮扶个体工商户等小微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走访帮扶,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经营中面临的困难问题。
据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条例》在认真总结新冠疫情以来有关部门出台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对个体工商户立法进行了重新定位,坚持问题导向,将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行汇总集成,从财税、金融、社保、就业、转型升级、信息服务、表彰奖励、困难救助、监测分析等各个方面,对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作出制度安排。
《条例》共39条,总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明确个体工商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基本原则。二是完善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任务。三是规定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四是加大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其中,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发展方面,《条例》分别从登记注册服务、年度报告服务、各类信息服务、精准帮扶、经营场所供给,以及资金、财税、金融、社保、创业就业、社区便民、数字化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纾困帮扶等多个方面,逐项进行了规定,为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在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分型分类培育、困难救助等方面有所创新。这是将“放管服”改革的成果制度化、规范化,是对近年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归纳、总结和提升。
(记者 班娟娟)